通讯员 周柳 摄影 王丽媛
春晖映忠魂,踏青寄追思。4月1日,校团委联合麻城校区管委会组织50余名师生代表赴麻城开展“追思先烈砺初心 产教融合启新程”红色主题社会实践,将思政课堂延伸至麻城烈士陵园、麻城新校区及孝感乡文化园,通过“祭英烈、探未来、溯文脉”三维联动的沉浸式体验,厚植青年家国情怀,凝聚师生奋进力量。
缅怀:在烈士丰碑前叩问青春使命
春日暖阳下,麻城烈士陵园内松涛阵阵。全体师生肃立于黄麻起义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国旗仪仗队队员轻拿花篮缓步拾级,向长眠于此的2.6万名英烈致以最深切缅怀。
“当年与你们同龄的革命者,用热血浇筑了今天的山河。”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邹凤梅主持的现场教学,将历史场景徐徐展开:1927年黄麻起义的号角、红军洞中缝补的军衣、就义前绣制的红旗……学生代表王乐乐轻抚纪念碑浮雕感慨:“这不仅是石刻的历史,更是信仰的刻度。”全体共青团员在团旗下重温入团誓词,誓言化作春风,回荡在鄂豫皖苏区的红色热土。
对话:在新校区蓝图中锚定成长坐标
在麻城新校区建设现场,产教融合的画卷渐次铺展。校园建设规划图前,杨泽老师介绍道:“麻城校区总体建设规划充分依据独有的山水景观资源与地域文化特征,构建山环水抱、蓝绿交织的空间格局,打造独具麻城特色、学生乐学乐居、市民乐康乐游的山水园林式智慧校园。学校与麻城市共同完善校区功能定位,共同探索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机制,共同完善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力争建成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通识教育基地、高职教育服务强县工程示范区,服务麻城技能型社会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主题素质拓展活动中,团员青年们演绎“神笔马良”协力描绘“我与武职大共成长”字样,并通过“动力绳圈”项目合作设计“2030年武职大理想校园”。智能制造学院学生刘琨鹏提出“校园智能管理系统”方案,建筑工程学院万宏雷团队阐述“新型防火建材”和“绿色物业”实施必要性,现场师生纷纷点赞。这种“双向奔赴”的育人模式,正是学校“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理念的生动注脚。
寻根:于文化沃土中汲取精神养分
午后,孝感乡文化园内展开别样课堂。文化园内长达46米的数字纪念墙以激光投影技术点亮2.6万名移民先辈的姓名,3D动画同步展示跨越数百年的迁徙故事,令学子们震撼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移民精神。
园区内复刻的明代科举场景与孝善楼广场的“孝行礼仪”活动,则让学子们感受到崇文重教、孝老爱亲的文化传承。文化园负责人介绍,园区正与高校共建“数字红色基因库”,未来学生可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参与”历史事件。
师生代表随后展开“红色文旅IP设计”研讨。有学生提出将AR技术应用于移民文化导览、开发可交互式家书修复程序等创意方案,展现出新时代青年对文化传承的创新思考。
返程途中,一场特殊的“移动研讨会”悄然展开,大家围绕“新时代工匠精神”展开热议。建筑工程学院张照坤说:“站在新校区建设工地,突然意识到——我们不仅是未来的使用者,更是现在的建设者,感受到‘时代工匠’的使命感。”当夕阳为文化园的古建筑镀上金辉,学子们的笔记本已写满感悟。
这场“行走的思政课”,让师生们在满载历史记忆的红色热土上,感受了麻城新校区的蓬勃生机。而武汉职大青年学子,正在这条贯通古今的坐标轴上,书写着新时代职业教育答卷。